近年來,外賣市場持續高歌猛進,很多人本以為純外賣店也能依靠外賣的紅利繼續攻城略地,可惜好景不長,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后,純外賣模式的弊端開始顯露,很多門店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,有的甚至難以維系。
“3個月開倒一家店,半年虧掉18萬”“除去人工、食材、房租水電等成本,每單的純利潤竟然不到一塊錢”“我每天都像是在走鋼絲,提心吊膽,永遠不知道明天我是否還可以維持住店鋪的正常經營”,經營者普遍叫苦連天。
此前,美團外賣相關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,從數據來看,純外賣商家的存活率已經不足40%。而實際情況,恐怕只會比這個數字更悲觀。
純外賣店的生存環境為何突然從天堂跌至地獄?通過一些數據梳理,可以發現,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。
一、純外賣店的盈利模式過于依賴外賣平臺
純外賣店的成本結構與傳統堂食有很大不同,其各項成本都投在平臺上,一旦平臺出現提價情況,外賣門店在無形之中就淪為外賣平臺的“打工仔”。
某餐飲店老板這樣算了一筆賬:一份20塊錢的蛋炒飯,外賣平臺商家做活動要花5塊錢,平臺也要扣5塊左右,剩下的10塊刨去食材、人工、房租等成本,商家的利潤少之又少。
二、行業競爭激烈,價格戰幾近瘋狂
隨著外賣用戶基數的不斷增長,線下傳統餐飲品牌紛紛入局。尤其近兩年受疫情的影響,很多傳統線下餐飲門店也開始入局線上外賣,他們憑借線下累積的口碑,很快就掠奪了一部分市場。
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,純外賣店的生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而只有外賣這一條腿走路的他們,為了提升單量,開始打起了“價格戰”,“滿30減18”“滿25減12”等活動屢見不鮮。
同時,為了爭取更多的流量曝光機會,他們也不得不瘋狂投入競價推廣。一來二去,店鋪的利潤越攤越薄,常常入不敷出,別說賺錢,連保本都難。
三、食安問題頻現,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
很多純外賣店藏身于犄角旮旯,再加上缺乏監督管理,已經成為食安問題頻發的重災區。
不少媒體都曝光過純外賣店亂象,比如使用料理包做菜、食材隨意堆放,油污滿地等。這些新聞見諸報端后,不少消費者都對純外賣店產生了“臟亂差”的印象,在點外賣時也會重點避開這類門店。
四、被快招公司“割韭菜”
一大批快招公司將自己旗下的門店包裝成“萬單店”,再利用純外賣店投資小,收益快的特點,開始迅速招商,很多創業者一時糊涂,便中了招。
創業者加盟這些快招公司的門店后,很快就會發現門店的生意怎么都做不上去,回頭找快招公司,則會被公司用大堆理由搪塞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標簽:外賣